第一次游婺源大鄣山卧龙谷,爬到终点时,导游说再爬二十里,山上有一个村叫鄣山顶村(村民的叫法)。那是婺源最高的村庄。那儿的茶叶汁浓,那儿的竹笋鲜嫩;那儿的空气负离子多;那儿山泉甘甜;那儿的蔬菜环保;那儿的冷水塘鱼滋补……
我仰望山顶,心向往之。
今年夏天,在枝的提议下,枝、董叻、丽和我,闺蜜四人得以成行。以偿夙愿。
从卧龙谷上山,路不宽且陡,弯多。我放眼窗外,万丈悬崖,深不见底。一条近90度的白线深入谷底。我不敢多看,赶紧收回目光。 到山顶,车走平路,两边青山高耸,一山松树挺拔苍劲,松叶翠绿,俨然黄山迎客松。 3点02到达鄣山顶村。
下午,我们沿着马路,在村里兜了一圈。 房屋缘溪而建,房子尚新,寻不见古意。 我问村民,咋没有老房子?
答曰:这里有两个自然村:汪家和余家,余家明万历就搬来此处,汪家更早,历史悠久。余家1973年遭遇火灾,汪家1974年遭火灾。每个村烧得只剩一栋老房子和祠堂。 我闻此语长叹息!
漫步溪边长长的小路,丽看到溪水不多,很是惋惜。不能拍出灵动的戏水图了。这是今年天气干旱所致。 村里家家都有一两口冷水鱼塘,鱼塘沿溪排列,水满鱼欢。墨色的草鱼,潜伏水中,颀长的身体像极了大手笔的书法,红彤彤的荷包鲤鱼点缀水塘,给寂静的山村抹上亮丽的色彩。
水塘边是成片的菜地,豆角红红绿绿,根根下垂,如美人发辫;南瓜随处蹲守,或青或黄,或胖或瘦;辣椒树上,留着绿色的,红的已被摘去,晒在阳光下,以备冬天之需;玉米青枝绿叶,长势喜人;红薯藤匍匐在地,等待秋霜一染,地底的红薯又粉又甜,就可开挖了…… 山腰的茶园紧临菜地,有村妇在茶丛里掘茶窠(松土),脸上的汗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茶园静静的,在等待来年春天发芽,回报农人的辛勤劳作。
山上的竹林和松树像守护茶园的卫士,青翠茁壮。我从没见过这么茂密壮观的竹林,误以为是树呢! ‘’山上的树真绿啊!‘’我边拍边赞赏。 ‘’是竹子!‘’一位在菜地摘菜的老伯纠正道。 呵呵,是竹子啊,好壮观,绿得逼人眼。 我们边走边看,山风吹来,沁人心脾。董叻说,真是仙风啊!我火热焦躁的心安静了,心都放空了,没有烦忧!
晚上我们入住鄣山村。丽说今夏两月,从来没有不吹电扇不吹空调不流汗的时候,这里却可以不吹电扇不吹空调穿长袖,不流汗! 星光下, 村民们这儿一簇,那儿一伙,聚在一起聊天吹风。我和主人聊大天。主人告诉我:顶上有160户人家,700号人。大家想得开,吃得好,吃的是土鸡,冷水塘鱼,地里的蔬菜。茶叶不施化肥,不愁销路。每户每年茶叶收入平均两三万元以上,还有竹笋和其他收入,日子过得不错!
这里的父母真是大度宽容,想想我不断要求孩子读书啊,考证啊!我自己也一样,折磨自己大半生。年轻时,为了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教书时,一个学生也不想落下,认真的折磨孩子;平时还得写论文,评职称;寒暑假,还须考试进修;一有空闲不忘看书啊,写作啊。除了读书写字,没别的爱好。真是一日不得闲!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山上真悠闲啊!
在山上,我们呆了三个整天。寻到两潭桃花潭水,一座古桥,一条石板小巷,两栋古屋,一座祠堂。收获不小。 每天早起沿溪行,听鸟语,寻美景,拍美照,呼吸新鲜的空气。小路上,石桥边,古屋前,南瓜架下,竹林里,潭水中……秀了旗袍,照了生活照,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鄣山顶的美景,四大美女为鄣山顶增辉! 下山时,董叻说,在山上,忘了一切烦恼,享了几天福啊!回到山下,放空的心又要填满了。 果然如董叻所言,下山心又满了! 我所思兮鄣山顶!
补记1: 四大美女,丽说她丰满,是贵妃;枝说她小巧玲珑,是西施;董叻,一身禅意,是貂蝉吧;我就是昭君。
补记2: 廿二日下午,缘溪行,寻到一潭桃花水,兴奋不已。 廿三日上午,赶到潭边。从岸到潭,隔着一堆高高的岩石,董叻先小心的探下去几步,枝脱掉高跟鞋,也小心的下去,董叻在下面牵着她的手,我沿着她俩的路线爬下去,枝在下面拉着我的手,丽跟着我后面,我又拉着丽的手。大家攀着岩石,手拉手艰难地爬到潭边。 到了!到了!掬一捧清凉的泉水,洗洗脸,喝一捧透明的泉水,甘甜可口! 潭中的大岩石,如一面宽凳子,仿佛是为我们拍照而设。 一个个坐在大岩石上拍照,背景是白花花的瀑布。真美! 拍集体照时,只有10秒,我们为丽留好位置,她要快速涉水跑到岩石上,水路湿滑,有时还没摆好姿势,相机已咔嚓了,丽有又得重来一次,真难为她了! 我们的笑声和着潭水的潺湲,一起流淌在鄣山顶。 近12点了,我们赤着脚,在水里趟,舍不得上岸。 我在潭里找啊找,找到了两块别致的小鹅卵石,一块印有山水画,一块形似足印。 近12点了,我们依然赤足趟水,赖着不上岸。直到山庄主人来电话催吃饭,才依依不舍离开潭水!
掘茶归来的农妇 肩上扛一根树 背上背一袋鱼草 猜猜红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静静的的鄣山顶村
鄣山村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