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深为各国读者所喜欢。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书的第一本中译本,当时的译名为《活冤孽》,译者俞忽。
俞忽(1894~1959)号子慎,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人。幼年读私塾,1912年进入苏州拓殖学堂学习。1913年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造,1919年毕业时,获土木工程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应聘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半年后转入上海沪杭甬铁路局担任统计科长,1921年调平沈铁路局任副工程师。在担任平沈铁路局工程师时,利用工余,跨界翻译了《巴黎圣母院》。
只是,俞忽当时在中国文化圈中都寂寂无闻,少有读者知晓其真实身份,加之书名译成近似当时已滥俗的“因果报应”类小说,故而难以出名。
1924至1925年间,美国默片电影《钟楼怪人》取材于《巴黎圣母院》登陆中国上海。1928年,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孽海花》作者曾朴,读完《巴黎圣母院》原著,即翻译此作。因为有电影《钟楼怪人》在先,同年11月30日,曾朴在上海自营的真善美书店印行此书即风行全国。
曾朴译作《钟楼怪人》风行20年后,1949年4月,上海骆驼书店又推出了知名女诗人陈敬容的译作,这一次才定名为《巴黎圣母院》,受到读者青睐。《巴黎圣母院》成为一直沿用至今的中译本通行译名。
1988年,知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在《读书》杂志(第六期)上,发表《关于十九世纪法国小说的对话》一文。文中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所谓“俞译本”,这应当是多年来提及这一译本为数极少的文章之一。文中说:《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早有译本名为《活冤孽》,是工学院俞忽教授翻译的。
自从译作《活冤孽》出版后,或因工程事务繁忙,或因阅读兴趣转移,俞忽再未涉足文学翻译。1928年7月,俞忽在京奉路接管河北兴城段工程期间,译成《无线电浅说》一书,由北平北华印刷局印行,此书算是他在路桥工程专业之外的又一次“跨界”翻译。
1931年,俞忽应聘到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任教授。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积10年直接参加铁路桥梁设计建设的实践,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在结构力学方面造诣很深,创造了许多解静不定结构的新方法,如相对偏移法、悬索桥应力分析、钢构架力矩分配、拱桥应力分析等。抗日战争时期随校迁四川乐山8年,当时条件极端困难,不用说电子计算机尚未问世,比较“先进”的工具只有计算尺,但其精度远远不能结构力学计算所需。那时唯一可用的工具只有算盘。俞忽就凭这一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外加一本“对数表”而不倦地工作。有时算盘位数不够,他就用两把算盘“串连”使用,以求达到要求的计算精度。
俞忽对学生要求也同样非常严格。武汉大学一位名叫刘大明的学生在回忆文章中说:俞忽先生对学业退步的学生他会亲自找去谈话,对我们学生的作业零分就是零分,从不给照顾分,四门不及格会被劝退学。由于功课紧张,基本没时间逛街。大家都说最难过他这一关。
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组建了水利学院,俞忽被聘为专任教授。1955年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改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后,一直担任建筑力学教研室教授兼主任。这一时期,著译有《结构学》《静不定结构》《结构静力学》等专业著述,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俞忽教授毕生致力于结构力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成果在钢架、拱桥、悬桥、拱等结构的强度和振动分析方面,对这一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百年前的铁路工程师俞忽,不但给如今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作出了好榜样,也为《巴黎圣母院》这部文学名著平添了瑰丽的中国色彩。
主要参考资料:
1、2019年5月13日/《北京青年报》。
2、武汉大学资料馆馆藏文献。
鄣山村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