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野生白术与古徽州地区白术调查发现

作者:婺源鄣山村 发布时间:2024-10-08 11:47:40
古徽州地区的白术资源自宋代就得以开发利用, 并逐渐形成了著名的白术地道药材歙州术和祁术。

婺源野生白术多生长于海拔800 m 以上土层腐殖质深厚的沟谷林间。是古徽州著名的道地药材, 清同治 12 年 (1873 年)《祁门县志》载有药材 160 种, 祁术列为其首。民间一直视祁术为珍贵补品, 认为祁术补而不腻, 药效持久, 久病体虚者和小儿体虚者进补尤宜 ; 而且既利水又健脾, 补而不滞 , 对黄疸病、胃溃疡, 尤其体虚腹水病等患者功效显著。 

婺源野生白术

婺源当地药农有采挖、移种白术的历史。 采挖后通常留取鹤颈, 以示为天然野生而非人工栽培。有的将野生品移至庭园种植后不定期切取部分根茎食用, 而将余下植株继续栽培使其再生。祁术炖母鸡是民间习用的著名药膳。另常用芝麻、黄豆、糯米等炒制祁术 , 混合研粉后, 制成健身调补品“祁术糕” 。 目前祁术多来源于野生、半野生资源, 数量有限。白术目前仅有零星野生植株分布于海拔 800 m 以上的山坡林下 , 资源极度濒危。

 

婺源的野生白术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术 , 主风寒湿痹, 死肌 , 痉, 疸, 止汗, 除热, 消食。作煎饵久服 , 轻身延年不饥。”通过对安徽野生白术民间药用习惯调查, 发现祁术在治疗腹水病和黄疸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与《本经》中“主疸”相符:舒州术有退高烧治疗小儿痉症等特效与《本经》中“主痉” 、“除热” 等相符。 后世本草与现代栽培白术的临床应用均很少涉及“痉 , 疸, 除热”等症, 可见野生白术在民间药用证实了《本经》中关于“术”功效的记载。

 

调查发现江西婺源野生白术在民间均作滋补珍品, 认为栽培白术滋补药效远逊于野生术。 富同义也报道野生于术补中益气作用比栽培白术更强。这均与《本经》中“术 , …作煎饵久服, 轻身延年不饥”相一致。 综合野生白术的民间药用习惯可以推断《神农本草经》中的“术”主要是指野生白术而言。这与陆维承[ 9] 和胡世林[ 10] 等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术”主要是指苍术的观点不一致。 宋代以前苍术与白术均统作“术” , 自白术与苍术分条别论以后 , 由于野生白术资源逐步减少 , 栽培白术自明代开始长期应用于临床, 而使《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野生白术的药用价值没有被完全挖掘。

 

婺源野生白术为何与栽培白术功效有别, 家野相异? 在生长年限上, 野生白术生长年限长达 5 ~ 7 年以上 , 而栽培白术常用根茎繁殖, 一年即可。 野生白术多生长于海拔 800 m 以上的山坡、深谷 , 湿度大 , 腐殖质厚, 与栽培白术规模化单一品种大生产的生态环境明显有别。在药材形态上, 野生白术有鹤颈 , 栽培者无鹤颈;野生者油室多而大 , 栽培品油室少而小。 野生白术气香浓郁, 味甘甜, 微苦少辣, 而栽培白术气微香, 味微甜、苦而辣, 民间药农判别野生白术也多从闻香气入手。 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 : “野术入口 , 甜味虽重 , 气极清香, 自不同也” 。

 

基于婺源野生白术的药用品质和当前濒危现状 , 我们建议积极寻找适宜野生环境 , 模拟生态群落, 总结经验, 逐步探索白术的半野生状态栽培, 逐步扩大栽培驯化的面积 , 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扫码加我微信
鄣山村
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