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鄣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情况简介

作者:余永发 发布时间:2021-08-26 14:55:13
  江西婺源鄣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情况简介
  
  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2018年5月,鄣山村荣获婺源县委宣传部颁发的“婺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鄣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与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念意义。鄣山村旧称“鄣公山”是中共皖浙赣革命根据地成立旧址。1935年4月,关英、倪南山领导的皖赣红军独立团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6年4月,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鄣山村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红军战士英勇事迹和革命遗物。
  
  鄣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3863.96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革命烈士墓碑陵园、鄣公山上红旗飘纪念碑、红色革命斗争故事读物《烽火大鄣山》以及配套建设的村内红色文化游步道、村庄绿化、亮化、停车场所、红色文化场馆工程。
  
  鄣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可以提供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党史红色革命斗争历史文化学习教育、红色长征路等项目。
  
  课程一:重温红色历史
  
  课程内容:参观中共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遗址纪念广场、重温入党誓词、踏步古驿道,学习大鄣山革命斗争故事,切实了解那一段烽火岁月。
  
  课程内容:鄣山村支部书记讲述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革命斗争历史以及关英、倪南山、刘毓标等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观看《信仰者》等红色电影。
  
  课程内容:重走红军路,沿途感受大自然风光,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交通艰辛不易。
  
  组织方式:现场体验
  
  课程内容:手工茶制作体验,并了解婺源绿茶制作工艺的前世今生。
  
  课程二:聆听红色故事
  
  课程体系:红色文化体验
  
  组织方式:现场体验及授课
  
  课程三:重走红军路
  
  课程体系:红色文化体验3公里6公里。
  
  走进鄣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水田园画,乡村田野与徽派建筑镶嵌起来,清澈的小溪依山傍村而过,高耸的古枫点缀着红色休闲广场,陪伴着在此长眠的革命烈士。
  
  随着鄣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成,每年吸引众多党员、学生、游客、党政机关单位人员前来“瞻仰”,更让山区孩子在家门口接受红色“洗礼”。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泛、持久、深入开展的生动教材。
  
  鄣公山连接江西婺源、浮梁、安徽休宁、祁门四县。地处大山深处,山高林密,自古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因此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27至1929年间,余玉堂、汪林美、汪兆太等进步青年不甘忍受土豪劣绅和反动势力的欺凌盘剥 ,曾两次带着鄣公山人民的期盼离开家乡,前往上海探寻革命真理的火种。
  
  1933年,闽浙赣老苏区红军就在此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从此鄣公山上就飘起了革命的红旗,一九三四年在红军政治部李步新、刘毓彪等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以余玉堂为书记的第一届鄣山村党支部,并相应成立了农民团、青年团、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运输队、交通组、密探组等一批革命组织,。为鄣公山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鄣公山就是皖浙赣省委的所在地,在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省委有力的领导了三省的革命斗争,红军北上抗日后,在此设立了留守出,在杨文焕同志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后来皖浙赣支队后方又设在这里,在鄣公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一直坚持到解放。
  
  鄣公山人民是革命的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经受了三次搬村、七次围剿的残酷考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积极参军参战,有十一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鄣公山被誉为老革命根据地。1958年创建了以鄣公山命名的国营垦殖场,1979年10月1日又为鄣公山开通了一条16.3公里长的盘山公路,从此解决了鄣公山群众肩挑背驮的运输困境,为鄣公山人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鄣公山不但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拥有勤劳朴实的优良品德,始终秉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思维理念,以时不我待的创新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携手前进。

扫码加我微信
鄣山村
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