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晚闻堂集》前往大鄣山寻“白云窝”

作者:徽州旧梦 发布时间:2017-06-05 13:07:43

 
从去年发现《晚闻堂集》,熟读数十遍,便对“白云窝”  非常神往,那个“种梅花夹道,引山泉入厨;白云冉冉或飞檐头或坠几上”的小石屋常入梦中。但山高路远,又无佳伴,一直未能成行,当今夜再读“白云窝新成八首”之后向往之情难抑,定于后日载酒负书入鄣山以寻白云窝。诚邀佳伴同行!


 
白云窝新成八首录数首赏之一
 
余绍祉
 
曾向人间戏百回,争如散发入岩隈
 
庐于鹿苑傍边结,云自龙湫深处来
 
草榻只缘高士下,柴门独对远峰开
 
年华末暮身先病,且筑丹台守圣胎!
 


其三
 
把茅高结出云端,独立层霄乐考槃
 
得句偶逢幽鸟和,著书时对道人看
 
春风度尽花初放,秋气未来山已寒
 
本是轩皇烧炼处,紫霞常覆古仙壇



其四
 
三间茅屋与僧邻,半住闲云半此身
 
胜概自宜称地主,清时恰好作山民
 
开窗调息通群帝,隐几焚香梦古人
 
贝寂松关无客到,阶前长得绿苔匀

其五
 
高连帝座气氤氲,笙鹤清霄许独闻
 
天上凤麟谁共友,山中麋鹿自与群
 
安琴石壁迟明月,抱甕溪湾汲白云
 
此是隐流闲受用,从来不与世人分

其六
 
团瓢常借白云封,高倚天鄣最上峰
 
连屋萧萧无数竹,隔溪楚楚有深松
 
一卷石畔三生话,万仞岩头九节笻
 
山鹤肯供人世玩,孤飞刚喜出樊笼
 
晚闻堂集作者余绍祉(1596-1648),字子畴,号元邱,江西婺源沱川人,明代南京太仆寺卿余一龙之孙。

明末时,曾经有位江西名贤这样说过,“天生黄山数片石易,而再生子畴(绍祉)一异人难”。甚至有前人已把他推到了朱熹的高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余绍祉独特的人格魅力。
 
余绍祉学历并不高,充其量就一诸生;可他却在明末东南的书法界,文学界,佛学界都多少产生了点影响。他云游天下名山,墨迹遍海内,名公巨卿都对这位新安布衣刮目相看,究其原因,他真的没染一丝尘俗,个人也一直都把他推崇到与佛印一样的高度。
 
余绍祉生于婺北大鄣山、高湖山中间的一偏僻山村,其家族在徽州影响还算比较大,祖父余一龙也是一时名公,可他自幼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之下,竟毫无官宦子弟之气,所以说,余绍祉既是脱俗的,也是孤独的。其实他不仅畏俗,还畏热,一到夏天,他几乎全呆在高湖与大鄣,与山泉松荫为伴,即使县令来拜谒,他也会让他吃闭门羹,“宁钓荒江鱼,不在官街马”,这是何等的气节?
 
余绍祉擅书法,精诗文。可当他得知日本人要买他的字“以十犀换一幅”时,他听后很惭愧,自此,他绝笔了,他认为这是“以心性供人耳目之玩,徒令纸绢貴尔”。直至晚清,齐彦槐才把他的许多残篇断简及册页整理成集。
 
余绍祉作诗从不求工,但只求于意,故读其诗则犹如在听“苏东坡与佛印参禅”,令人开心涤臆。此外,他也是明末诗论家,他认为,作诗不在字句好,而贵在出自性情,开人性灵,不得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其诗论虽简洁数语,却堪与朱弁的《风月堂诗话》相媲美。
 
余绍祉个子不高,却爱憎分明,浑身溢透有高湖大鄣的奇崛岗岩之气。他也是反清复明的志士之一。对奸佞、对变节者,他有种咬牙切齿,恨不得噬其肉的憎恨。当大明的钟声落幕,他带着高徒剃度为僧,闭门谢客,终年深居山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余绍祉既有锥金锻铁的硬气,也有着英雄的柔肠,当他的爱妾潘氏(桃溪人)离他而去,他曾狂饮挥泪写下三篇祭文,这恐怕也就是他人生最后的一滴泪水了。
 
清顺治某年的一天,余绍祉走了。高湖、大鄣为之哽咽;星江、新安江均为之哭泣。墓碑生前已立,铭文也是生前自撰的。他的所悟、所想、所蕴、所留墨迹全都能折射出一代大哲的光辉,至今读之,都为之震撼,最难得的是,就在他死后,他还是一尘不染,没带任何俗味。所以说,我认为他足以与其好友方以智相伯仲!
 
某年的一天,当我来到那个静寂的水库边来拜祭他时,发现早已没了痕迹。可我的耳畔突然传来了他的一声《悟语》:“宝马、华衣、名园,甲第、止为他人欣赏;清风、明月、绿水、青山、谁会自家受用。百草荒丘扦覆许多卿相,残篇断简消沉无限文章,事业非真,言辞皆幻,欲求不朽,唯有精神!”
 
是啊,人活着不在于您曾经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您付出了多少,做了多少?而在于您活着有无真精神?
 
谨以此文祭拜千年徽州隐贤----余绍祉!


扫码加我微信
鄣山村
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