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传统美食制作——打糍粑

作者:婺源农家乐 发布时间:2017-02-16 18:28:27
婺源人遇上好事或喜事都有打糍粑的风俗,比如生日、高榜提名、红白喜事等都要打糍粑。糍粑虽然好吃,但它的制做过程很烦琐,我这里给大家介紹一下打糍粑的流程,给喜欢婺源风俗的朋友了解了解。
 
糍粑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先把糯米用我们婺源的特色"饭筒"放在锅里蒸熟,大概可能要蒸两个多小时。然后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糍粑丘(臼)内(糍粑丘是一种专门用于的做糍粑的容器,是用很大的石头凿起来的),接着用棍子沾上水把糯米挤烂。

 
挤烂后把烂糯米翻过来接着挤,挤到看不到米粒时就进行下道工续"打"了。打是做糍粑最高潮也是最累的过程,一个好劳力用一个木头做的大锤子向糯米团打去,打一下另一个人就把糯米团翻一下。
 
打打翻翻看和摸不到任何颗粒时就可以装盆了,不过盆里一定要放点油,油能使糍粑和盆不粘在一起。
 
接着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芝麻(一般是用磨过的芝麻,这样的芝麻比较香),芝麻里再加白糖。把放在盆里的糍粑做成比鸡蛋大的圆形放在芝麻加白糖中滚动一下,放在小盆中,小盆中的小糍粑就是[糍粑果]了。打糍粑的过程就是这样。

很多人关于春节的传统记忆,往往还停留于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碗淡黄的糯米酒、一张大红的剪纸窗花等等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东西里。而今,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可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峙的,守住传统不意味着要守旧,更多的守住一份情怀。
 
婺源人在打糍粑
糍粑也是一个鲜活的关于年的符号,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打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年味散发着香甜的热气,被打进软糯的米糍里,变成烫嘴、黏粘的、雪白的一小团方物。腊八节这天,婺源土菜馆里,人们重拾对儿时传统新年的回忆,打糍粑、吃糍粑,感受浓浓的家乡情怀。要说旧年时节里打糍粑,小孩子是最高兴的,他们欢天喜地围在边上看,看叔伯们用力挥舞着杵棍打糍粑,婶子嫂嫂们翻糍粑,他们肆意地吵闹着,想必我们怀念的正是这简单的其乐融融。
 
打糍粑的工序并不复杂,不过几道工序看似粗野,需要体力,但也是充满技术的活儿。先是糯米上锅蒸,蒸米桶加土灶蒸出来的糯米更是香气怡人、粒粒晶莹。如今,回忆起儿时年节的气氛仍感到兴奋,蒸好的糯米捏成团,也是旧时孩子们最爱吃的小点心。热气腾腾的糯米倒入专门打糍粑的器皿里,师傅们拿着木杵就上场了。打糍粑可是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两个师傅对站,先揉后打,不一会儿他们便出了汗,脱掉了外套。
 
师傅们反复用力往器皿里捣,换了好几拨师傅轮番上场,一锅糯米方被舂地粘稠如泥,绵软而韧。下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懂行的师傅才能上手——翻面。这时候的糍粑已基本成型,粘性很大,两个师傅合作才将其翻面继续加工。等诱人的香气飘满了屋子,女人们已经将桌面抹好一层面粉,等待糍粑上桌了。做粑粑也很讲究,双手沾湿,或抹上蜂腊或茶油。先“揪”出坨,再上桌用手或板压。糍粑坨还有那股烫手的热,却要快速搓揉成型,试图做得玉圆光滑,真是烫并快乐着。而小时候,一等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簸箕,就眼巴巴望着香喷喷的糍粑口水直流。看到我们的馋嘴样,大人们笑呵呵地扯下一小团来给我们。即便粘手,可还是迫不及待将它丢进嘴里,口水裹着一团绵软香甜的糍粑慌张地下咽,那股烫嘴的热,也滚烫了小小的心灵。在女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团团的糍粑坨很快变成圆圆的糍粑饼,象征着团团圆圆。捧着糍粑,无论孩子还是大人,脸上都是难以掩饰的开心,一团喜乐。
 
关于糍粑还有段传说,据传宋时某地有大蛇,当地官员很害怕它,每年要用女孩祭蛇,已经被蛇吞掉了九个女孩。后来一个少女为了除害,挺身而出,带了一只咬蛇的狗和一大包糯米做的糍粑,先用香糍粑诱蛇吞食,然后驱狗咬蛇,少女用剑猛砍将蛇除灭。为纪念这位斩蛇除害的古代英雄女郎,人们一到深秋糯稻收成后,就做糍粑以祭祀她。
 
如今,随时随地都能买到糍粑,方的、圆的,还有印着花样的,可却吃不出心里的那种甜香味道。是的,我们不只是怀念这种白如雪、软如棉的食物,我们更多的是怀念家乡、怀念亲人,怀念儿时,以及一个远去的朴素又美好年代,我们希望守住一份手艺,能让人们想起逝去的年代里,那质朴但浓郁的年节气氛。

希望婺源的这个风俗一直传下去,现在有许多地方都用机器做了,也许我们若干年之后就看不到这种---打的场面了!


扫码加我微信
鄣山村
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