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茶树品种漫谈

作者:卢新松 发布时间:2021-05-26 11:16:26

一茶一境界,如杭州,如婺源。在名茶产区,茶与自然景观、人文情怀往往总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有别于杭州的熙熙攘攘,婺源无疑是幸运的,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那如丝竹重奏般的潺潺溪水,泉音鸟鸣,那如珠般散落在各地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依旧诉说着关于茶的一城繁华。一杯清茶到汉唐。翻开茶香弥漫的婺源历史长卷,婺源的茶,镌刻在陆羽的茶经里,流淌于文人雅士的笔墨丹青之上,浸润在明清皇室的唇齿之间。茶叶见证了婺源的社会经济发展,赐予了婺源人民物质与精神,也是溶于每位茶乡人民血液里的精神信仰。
 


 

茶,这种神奇的植物,在婺源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改变了大国命运。18世纪的茶叶贸易,引发了美国的独立战争,而在美国独立后的短短的64年,又点燃了中英鸦片战争,由此英美中三国之运因茶而变。
 

不过,战争无关茶的过错,只因茶的太美好。而婺源茶却以“中国茶之味精”,遗世而独立,并拿下了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美国威廉·乌克斯所著《茶叶全书》中盛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时至今日,婺源茶依然举足轻重。大鄣山鄣公山、聚芳永、益和、五龙山、梨园茶、鼎盛隆等等婺源绿茶品牌一直活跃在国际茶叶市场,产品销往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一向门槛很高的欧盟市场,其50%以上的有机绿茶就源自婺源。或许,婺源山坡上的一片叶子,如蝴蝶之翼,冥冥之中,影响了世界历史。

茶叶战争,已然成为历史。大国的博弈,已转向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较量。不过,我们着眼于一域之经济发展,尤其是像婺源这样的千年茶乡,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依然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婺源茶业有过让人难已望尘的辉煌,也有过令人黯然神伤低谷。明清以来,婺源绿茶沿着“一带一路”,漂洋过海,享誉全球。清中叶,县志有“年产茶叶5万担,制成精茶10万箱”的记载,充分说明当时茶产业欣欣向荣的盛况。尤其是计划经济年代,婺源绿茶作为二类物资专供出口,为国家建设换取外汇,为地方政府提供税源,为一方百姓积蓄财富。总的来说,是茶业经济铸就了婺源的古、现代文明。

但历史总是有曲折的,上世纪90年代经济转轨曾一度让婺源绿茶这个“皇帝的女儿”愁绪满怀。困惑、迷惘,婺源绿茶的出路在哪里?当代的婺源茶人肩负起了茶业振兴的历史使命,在通过广泛的论证和实践后,毅然决然选定了有机茶发展之路。

2019年,是婺源茶业经济转轨以来以市场经济方式赢得欧盟有机绿茶市场的第二十二年。回首这二十余年的漫漫征途,不禁有一种感怀与感动。现在的婺源已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2016年至2018年,相继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19.2万亩,采制茶叶1.8万吨,出口创汇5500万美元,茶产业综合产值37.54亿元,位列中国茶业百强县第21位。婺源绿茶品牌价值17.34亿元,品牌发展力位居全国第8位。

还是从品种说起。当今世界主栽茶树分属两个变种: 中国种和阿萨姆种(印度),前者叶小,分布广泛,适制绿茶等六大茶类;后者叶大,主要分布在热带和冬季温暖的亚热带地区,适制红茶和普洱茶。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研究团队,解码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研究发现,茶树祖先种大约在8000万年前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猕猴桃物种发生分化,继而在38-154万年前,又分化形成中国种和阿萨姆种。

中国是最早开发和利用茶树国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及不断的栽培驯化,自然杂交,人工干预,茶树性状特征不断演进。树型上由乔木型逐渐演化为小乔木型及灌木型,叶片大小也分化为小叶、中叶、大叶和特大叶,叶型也从卵形到披针形趋于多元化分布。2012年,全国分五次认(鉴)定国家级茶树品种124个,其中有性系品种17个,无性系品种107个。婺源的上梅洲种、鄣科1号(赣茶2号)在列。

多年来,国际国内在茶园建设中普遍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以利于标准化生产、加工,和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2018年,婺源茶园面积19.2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到10万亩,占比不及50%,婺源本地的茶树良种占比更低。近几年,邻省多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引入婺源,乌牛早、龙井43、迎霜、翠峰、浙农117、鸠坑早、安吉白茶等茶树品种陆续扎根,安吉白茶更是高歌猛进,计划要拓展到2万亩,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诚然,我们不能做狭隘的“种族主义”者,但是看到婺源的茶树品种逐步退化、被替换,难免有些失落。那种失落,就像东亚人的肤色有一天不再是黄色的遗憾。我们应当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品种自信。

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农产品的竞争,核心还是在于“品种、品质、品牌”。对于农业来说,种质资源就是“芯片”。而对于茶叶而言,一个茶树品种能够决定一个茶叶的品质,甚至能够成就一个产业,如龙井43、安吉白茶、铁观音、大红袍等等。但这些茶树品种是自带“品牌属性”而不可复制的,即使引种后的品质优于原产地,产品也很难与原产地的竞争,且因地理标志保护,市场地位尴尬,也难以形成自主品牌。因此,婺源作为千年茶乡,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当家品种。

 

事实上,婺源原有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上梅洲、鄣科1号,仍有较高利用价值。上梅洲种是灌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是自然三倍体,于1984年获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编号为“华茶19号(GSCT19)”。生产实践来看,上梅洲种显著特征是高产、早生,有嫩毫香。对于建设外贸型茶叶原料基地具有很强的品种优势。鄣科1号种是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于2002年由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显著特征是早生、持嫩性好、香气清雅,生产上适宜在高产、高效茶园推广。

 

然而,当前国内茶叶市场极为繁杂,叫得上号的名茶就有1000多种,尤其是名优绿茶市场,很多产品趋于同质化。具体到某种产品,虽有产地环境、工艺上的差异,但消费市场缺乏系统专业训练,很多消费者对于茶叶的辨识、认知度并不高。婺源上梅洲种、鄣科1号虽有显著优点,但没有标签式的性状特征,大多消费者并不知晓。两者所制婺源绿茶市场均价也不及婺源群体种(原生有性繁殖品种)茶叶制品。

2019年1月,婺源印发茶树良种选育方案,启动茶树良种选育工作,积极应对原有茶树良种退化等问题,加强原生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适应新时期茶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夯实婺源绿茶品种基础。当然,也要定个小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原生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以适制婺源绿茶为主,兼顾多茶类开发为原则,通过8-10年的努力,选育登记1-2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从繁育、幼龄期,到投采、丰产需要5年以上。茶树选育,还要再加上前期的调查、筛选,时间跨度更长。也正因如此,选育成功难度很大,除了要有甘于十年寂寞的耐心,还要有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一般来说,茶树良种选育主要采用系统选种的方式,从原生群体种茶树中选择优异单株进行培育、比较试验。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茶树选育理想的预期,要有明显特征性状,尤以特征香型难得。闻香识玉,便是佳茗。

 

笔者有幸参与了选育方案的制订,及茶树资源调查、筛选。历时71天,实地走访调查11个乡镇,25个村委会,32个山头。通过调查发现,婺源原生群体中茶树资源极为丰富、多样。从萌发时间来看,特早、早、中、晚芽均有发现,叶片大小也涵盖了特大叶、大叶、中叶、小叶种,叶型包括了卵型、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抗逆性表现强的也多有发现,白化、黄化、紫笋等特异型单株也有一定发现。鉴于选育目标要求,在综合平衡性下,共标记优异茶树218株,后经初步比对和筛选,确定156株进行修剪养穗培育,拟入种植资源圃栽培观察,资源调查、初步筛选工作阶段性完成。

 

与一株不会说话的茶树确认眼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茶圣陆羽确认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唐·陆羽《茶经》)不过陆羽观点可能不适应这个时代的茶叶审美了。其实婺源茶人传统茶树栽培方式也是有很强品种意识的。“每年用优质的茶籽打好秧苗,然后再移植;对品种较好的茶树,就采取压枝的办法,往边上分种,这样茶园的茶树越种越多,而且品种优良。茶树生命力非常强,茶树老了,砍掉再发就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别看一棵普通茶树,它的根可能已阅历千年。”(汪森艳《回望茶园路漫漫》)从我们调查反馈来看,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婺源好的茶树品种,往往高密度出现在历史久远的传统茶村。这也许为我们今后选种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好吧,暂告一段落,但愿有好的预期,但愿世界和平。


扫码加我微信
鄣山村
旅游咨询、大鄣山茶土特产批发零售
17687932030 余

婺源鄣山村联系方式:17687932030 (电话/微信)